第15章 大风歌(十五)登基称帝(第2/3页)

画外音:

刘邦很清楚要想夺取天下人才是关键,分封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在韩信的建议下分封成了刘邦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无独有偶,关于分封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看法又能给刘邦带来怎样的帮助呢?

王立群:

第二个高人是谁呢?张良。韩信解决的就是分封是手段,张良帮助刘邦解决的是什么呢?封谁,分封是手段不错,但问题是你把地拿过来你封给谁。我们前面讲过,楚汉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郦食其叫他分封谁呢?分封六国,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诸侯王的后代。刘邦听信了,把诸侯王的印都刻好了,结果张良来了个“八不可”给他刹车了,刘邦最后醒悟过来,把嘴里的饭吐出来骂了郦食其,然后赶快把印销毁不封了。实际上郦食其也主张分封,张良也主张分封,这一点他们一致,关键问题是封谁,郦食其主张封战国被秦灭掉的六国国君的后人,张良说绝对不能,你封他你就完了。张良让他封谁呢?封功臣,谁立了功,谁为你打天下谁为你打天下出力多你封谁,其实他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张良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问题是封谁。我们还讲过张良有一个“下邑画策”,就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回来的路上,刘邦败得一塌糊涂,五十六万大军被西楚霸王三万军队打垮,败得很惨,结果走到路上刘邦讲了一句非常有战略意义的话,他说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你给我谋划谋划可以给谁。函谷关以东全捐出来这叫什么?这就是主动去分封啊,刘邦这个建议已经把分封从一种手段上升到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国家战略,上到这个高度了。张良说只有三个人可封,你手下韩信,还有一个彭越,第三个人,项羽手下的黥布,你要想得天下就封给这三个人,你看张良一直帮助刘邦解决的问题是封谁,韩信给他指的是拿分封做手段。你想想,刘邦在这两个高明的导师的指导下,那么他完成的这篇论文肯定是高质量的。我们看一下刘邦,他在建国之前他所做的一些工作,他其实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大体上是三类,而分封就是刘邦从一个布衣最后登上九五之尊的一个成功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间刘邦封了三种人,也就是在三种情况下刘邦都在封王,第一种我们叫真心封王,就是他真心真意地想封这个人,代表人物是谁呢?赵王张耳,张耳是战国末年赵国的一个大名士,刘邦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张耳的盛名,而且跑到张耳那儿去住过行长时间,两个人关系非常熟。张耳跟刘邦还有一层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俩是亲家,他那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后来嫁给谁了?嫁给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你看刘邦手下那么多功臣,那么多跟他关系非常好的人,但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嫁给的是张耳的儿子张敖,以后我们还会讲到这一段事。你可见刘邦跟张耳的关系,这个关系按我们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叫什么呢?“铁”,他俩的关系非常铁,铁到他就这么一个女儿还许给人家张耳的儿子。所以当韩信、张耳灭了赵国,韩信给刘邦打了个报告,要求封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国,刘邦拿笔一挥立即同意。

第二个是半心封王,要封但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比如我们前面讲过那个韩王信,不是许给他韩地称王吗?但实际上韩地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是个军事要地,在利用他的时候封他做韩王,等到天下大定以后立即把韩王信,他那个地方在哪儿呢?就是今天河南的中部一个军事要地,在洛阳、淮阳、南阳中间的一个军事要地,这就是战国的韩国的地方,把他从这儿一下子迁到太原,叫他去抵御匈奴了,等于是刘邦的一次拆迁吧,就把这个韩王信从河南一拆迁弄到陕西去了,后来韩王信反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这只能叫做半心。第三种违心封王,违背自己的心愿,比如说齐王韩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拿下齐国给刘邦写信,叫封他为假齐王,刘邦气得大骂,要派兵去剿灭韩信,还是张良、陈平各跺了他一脚,他醒悟过来封了韩信,完全违背他的本意,这叫违心封王,可见像刘邦这种人,有时候也得违背自己的心愿,做一点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愿意干但是必须得干,不愿意干是自己的本意,还要这样干说明他的情商还是比较高的,他能够理智地去处理问题,虽然他不喜欢,虽然他不愿意,但是需要,他封了。那么这是我们讲的刘邦称帝的第一步,把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诸侯王一解决,刘邦称帝的基础基本上稳定了。

画外音:

从沛县起兵到西入秦关,从还定三秦到垓下之役打败项羽,此时的刘邦已经称雄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登基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刘邦的心中还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自己的亭长出身太过卑微,历史上并无先例,那么谁能帮助刘邦打开最后的心结,成就他从平民到大汉开国皇帝的传奇呢?

王立群:

汉五年元月、十二月灭了项羽,元月封了韩信、封了彭越紧跟着,以楚王韩信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联名给刘邦上了个奏章,让刘邦上尊号,因为这时候刘邦也是王,他们七个人也是王,要论王来说大家都是王,大家知道打扑克吧,如果我们手里面拿的都是王,谁是大王,谁是小王啊?扑克牌还有个颜色,你说刘邦是汉王,韩信是楚王,你汉王比楚王就大吗?但是楚王是汉王封的,如果大家都是王,这不中,所以还得想个办法,让原来那个老王往上再升一升,这就叫上尊号。但是你怎么让他往上升一升,这七个人要商量,史书没有记载是怎么商量地,史书只写这七个人联名给刘邦上个奏章,叫刘邦称皇帝,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刘邦要升一升当皇帝?再一个,刘邦往上升,为什么这七个王一口咬定就让刘邦当皇帝?为啥不让他当霸王、当大王。先说第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上皇帝呢?刘邦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要当皇帝,但是这七个诸侯王都很聪明,能干到诸侯王的这一级的一方诸侯没有傻子,真没有傻子,极其精明,这个叫政治精英,不用说他们就知道刘邦想要的是皇帝。我们怎么能够看得出来刘邦想要的是皇帝呢?三点,只要看三条就能看出来,第一,目标,刘邦的目标是什么?天下,最明显的是,项羽派了一个说客叫武涉去游说韩信,这个武涉给韩信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刘邦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说刘邦这个心思啊,不把整个天下吞下来他不会拉倒、不会罢休,这关键是四个字,“尽吞天下”你想想,一个想尽吞天下的老王你给他什么尊号?只有皇帝。第二,你再看看刘邦,从汉中杀回关中以后,刘邦实行的地方行政的组织,什么行政组织?郡县制,杀回关中以后,刘邦打下来的地方一律改称郡,很明显他走的谁的路?秦始皇的路,踩着秦始皇的脚印往前走的人他想走到哪儿去?走到秦始皇那个座上去嘛,这七个诸侯王心里是门儿清,刘邦要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劝刘邦当皇帝。第三点看什么呢?看反应,七个人一联名叫刘邦当皇帝,看刘邦怎么说,刘邦要是不想当皇帝那可简单,一句话就拒绝了。当然这七个人要叫刘邦当皇帝,你得找个理由啊,其实给领导一个台阶是大智慧,给领导一个向上的台阶,或者给领导一个向下的台阶都是大智慧,这七个人要叫刘邦往上升,你顺着台阶往上再升几台,你总得有个理由吧,不能说你爬吧,那领导不给你往上爬,他觉得你笨。这七个人给刘邦安排的向上爬的理由三条,第一,功大。第二,德厚。第一是功劳大,第二是你的道德厚重,第三,区分上下。给了这三个台阶,刘邦就可以顺着台阶往上爬了。但是刘邦在爬之前,刘邦还说了几句话,说这个“帝”皇帝这个“帝”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贤者,你看我这个人,你要叫我再往上爬,我怎么处理天下的事呢?其实刘邦这个回答听话听音啊,这七个诸侯王一听就明白,第一刘邦不反对称帝,你给他梯子叫他爬他不反对。第二他质疑的是自己的资格,他说我这个资格够不够呢?帝者贤者,我是不是贤者呢?第三他担心的是我当了皇帝以后,高处不胜寒,我不好处事啊,这就说明七个诸侯王猜对了,很多时候和上级打交道要猜心事,他不会告诉你的,猜对了,聪明、猜错了,愚蠢。那么刘邦这个话一放出来,七个诸侯王又给刘邦上了第二个奏章,写刘邦有三点,你有三大功劳,第一,灭乱秦,你把秦给灭了,这不是一大功吗?第二,诛不义,你把一个最不义的人给诛灭了,谁啊?项羽。第三,功臣皆受地食邑,所有的功臣都有了一块地,可以吃到俸禄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这个诸侯王已经不足以来称呼你了,你这样做是对天下有好处的,这句话一定要说,不是对你有好处,对天下老百姓有好处,这句话叫会说。你看人家刘邦的回答,第二次上了奏章以后,刘邦就说了一句话:“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刘邦这话说得多巧妙,如果你们认为我要当皇帝对天下老百姓有利,那我就当了,你看人家当皇帝还不是为自己,为天下苍生,高啊,这就是很高明的地方。这样一来那太好办了,七个人推着他上,他也说只要对天下苍生有利,我就顺着梯子往上爬吧,爬上去了。所以正月商量好,到二月甲午,刘邦就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这样西汉帝国就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