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理事(第2/3页)

祝缨又对顾县令道:“为我将郑翁留下。”

郑翁一直在屋子里干听着,也听出自己的心得:这倒像是个干事的人。

他是个经营家业的乡绅,平素需要自己管的事情也不少,以己度人,也觉得祝缨能把这么大一片地方的事儿瞬间理会明白是个能人了。

听到说他,郑翁一个激灵站了起来!脸胀得通红。

祝缨对他压了压手,转到后面去了。顾县令笑道:“你坐呀,大人对父老一向很好的。”

……——

祝缨往后面换衣服的功夫,一位别驾将陈放来回打量,陈放与他撞了个对眼儿。那人便含笑问道:“可是陈家大郎?”

陈放道:“正是在下,您是……”他肚里明白,这位别驾的名字就是他刚才念过的,人家姓施,是施鲲的族侄,算起来他得管人家叫“叔”。

施别驾笑道:“果然是你!前番收到大哥家书,说是选了一位东床快婿,极是称意。如今一看,果然是一表人材!”

两人迅速攀谈了几句,阳刺史是施别驾的上司,也插了两句话,道:“难道是先前的陈相之孙?”

“正是。此番蒙叔父提携,随叔父至北地。”

“叔?”王刺史问了一句。

陈放含笑道:“是,祝叔父与家祖家严是同乡,我们两家乃是通家之好。”

“原来如此!”

耳听得脚步声起,他们匆忙约定寻个时间再细谈。

祝缨从后面转了出来,她已经将紫袍换下,着一身绣着金线的锦袍,除了官帽,换了一顶小金冠,蹀躞带。看着又年轻了几岁,好似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

众人忙起身相迎。

祝缨微笑道:“诸位请坐。”

她坐下了,别人才跟着坐,祝缨道:“刚才是说公事,不得不说清楚,诸位都年长于我,实在是冒犯了,还请恕罪。”

众人都说不敢。

祝缨道:“现在是私宴,咱们就不必客气了。北地离京远,难见天颜,其中的难处我也是知道的。我二十岁的时候出京,去的福禄县,那儿更远,两千七百里。”

她说着,指了指苏喆、顾县令等人:“就他们家那儿,一路险阻不必说。到了地方上,也是很难的。什么样的情形会被派到远离京城,我都有数,大家都不容易。”

刺史们将心中的不快消了不少。

祝缨也知道,北地的日子在之前还是不错的,有榷场有贸易,冷是冷,但是做到刺史的人日子过得还挺好。但是比起膏腴之地,那确实是差不少的。

他们与冷云还不一样,当年冷云南下,远则远矣,到了就有现成的政绩可拿,又没有战争的危险。与这几位还是不一样的。

祝缨又说:“各位有什么难处,也尽管说出来。不能只安抚百姓、监督官员,反而不体谅官员的难处,也不管束劣绅。”

另一位袁刺史道:“大人,您安排的都好说,却只有一件难事。”

祝缨问道:“什么事?”

“官军所行之处,军纪欠佳,与地方上常有摩擦。”袁刺史说。

这位刺史一张方脸,端正肃穆,他的辖下是秩序最好的,是个能干的人。四十来岁,宝相庄严,刚才报人口、田亩数之类的时候,他也是信手拈来,不用再询问估计。之所以与阳、王二人一样在北地做刺史,乃是因为他姓袁。

是先帝第一次给太子选妃的那个袁家,后来袁氏出了事儿,近枝倒了个大霉,远枝倒还入仕,只是在朝中暂时失势。

他开了这个口,阳、王二人,以及另一位张刺史都跟着说:“是呢,将官里好一些的还知道下个令,不踩踏庄稼。差一些的,并不管束。百姓与他们理论,还要挨几道鞭子。说是将士们为了保护百姓不惜性命,倒要被人管了。”

祝缨道:“这个我来办。还有吗?”

一顿饭吃下来,祝缨没再提多余的要求,反而再次许诺,只要照她的安排办,她为刺史们扛吏部和户部——其中户部已经扛完了,今年的钱粮由她来分配了。

祝缨道:“我这人不好虚言,诸位与我相处下来就会知道我的为人了。无论是大同还是小康,是圣人之道还是王图霸业,都要落到百姓的碗里。要人办事,要么给钱,要么给权。钱粮的事儿,我已先兑现了。接下来,还请诸位助我。”

阳刺史道:“岂敢不从?”

钱的事儿祝缨扛了,四州就得拿一些处分的权利给她来做交换。祝缨才会再接着兑现为他们扛住吏部考核的承诺。

王刺史起身端起酒盏来,祝缨的杯中仍然不是酒,但也无人挑剔。

他们好好地吃了一餐饭,祝缨将各人送走,再留下郑翁,询问一些北地士绅的情况。北地四州,情况也是略有不同的。祝缨薅来的四十个子弟,是“子弟”,多半是还没有执掌家业的,郑翁不同。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年事已高就不大管事,都是郑翁在打理。

到得他的父亲被逼死,他又为父告状,显是通晓许多人情世故的。告状,还能告成,须得有些能耐。

祝缨又留他谈了许久,才让顾县令好生带郑翁回家。

祝缨自己则叫来金良,金良是第一次见到祝缨这样“理事”,从头看到尾,只觉得她“会办事”。见祝缨叫自己,也有些跃跃欲试,不知道要安排自己做什么。

祝缨道:“金大哥,你也收拾一下,过两天咱们去拜会郑侯。”

金良惊讶地道:“拜见君侯?”

祝缨道:“是。先前派人问候他,是因我脱不开身。如今把公务安排完了,我在这儿看两天,看他们办事没有错讹了,也该去拜会郑侯了。否则岂不是失礼?”

金良高兴地道:“好!我就去准备!”

…………

金良当晚高兴得半宿没睡好,几位刺史也与他一样。

离了行辕,阳刺史作为地主,请几位同僚到自己的府里一叙,除了刺史,还捎上了个施别驾。

几个人的心情都有些复杂,他们都是年纪比祝缨大几岁、出身比祝缨强百倍,虽然资历未必比祝缨老,然而家学渊源。

如今一见,却被这么个人拿捏得死死的。

到了刺史府,几人一坐,阳刺史先开口,一张口却是一声失落的笑:“可真是个能人!怪不得有人夸有人骂。”

王刺史道:“现在怎么办?”他本是不开心的,祝缨提的条件他们无法拒绝。

袁刺史道:“大敌当前,我等食君之禄,也当庇护一方百姓。”

张刺史道:“无论如何,先把这一关过了才好。百姓流离失所,”

阳刺史道:“也只好如此啦,施公,那位陈公子?”

施别驾忙说:“我明日请他过府一叙。”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