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双姝

薛芷的目光如流水一般漫无目的地淌了过来, 那是在冬日里永不封冻的眼睛,柔柔地动荡着。她外披一件厚厚的狐裘,绸缎面儿, 饱满的绿色映在一片苍白之中。然而当她起身的那一刻,绣在绿意里的金色竹叶便游荡起来了, 那片耀眼的金茫映在陆昭眼中, 仿佛稀薄的日光都变得烈气了一些。美人走了几步,摆着腰肢,那些金色的竹叶便如同细长的鱼儿甩着尾巴, 徜徉在湍急的欲望里。

陆昭也走向前施了礼,唤了薛容华的名号。新婚前几日, 内司没有安排她与嫔妃们相见,今日见到乃是意外。

薛芷将暖手的白狐皮套子丢到侍女的怀里, 开口道:“几年前在宣室殿见过你。”她沉默了片刻,随后望向不远处, “那时候她还是小小一个人儿。”

薛芷重新坐定了。陆昭正犹豫是否要一同坐下去,便听不远处有孩童的笑声。红梅林里, 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正在一株巨大的红梅树下仰着头, 一边来回跳,一边伸着手向上指着,用又清又亮的声音不住道:“这边, 这边,还有这边。”随着她粉白的小手指向哪里,哪里便有艳艳的梅花落下, 仿佛拥有仙法。当梅花满地之后, 忽见一个瘦弱的男孩身影从树上跳了下来,落在她身边。东方飘着彩云, 映在两人身上,是很淡很淡的粉色。原来他才是她的仙法。

陆昭怔怔看着,此时周遭似乎有一股不明言说的力量,拽着她,让她疲惫地坐了下来。

薛芷静静看着她,继而看到了一颗不易察觉的贪恋红尘的心。

“你喜欢孩子吗?”薛芷问。

陆昭忽然怔住了,她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时不时用吃药来回避这个问题。她仍享受着欢愉,但也知道仅仅拥有一个孩子便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更何况是一个要出生在大魏皇宫里的孩子。

“呵,没有立刻回答的人,八成没有那么喜欢。”薛芷笑着望了陆昭一眼,然后依旧望向远方,声音寂寂道,“我入宫第一天,便有人劝我,应当要一个孩子。我比你幸运些,皇帝早立了太子,不必每日为着子立母死的规矩担惊受怕。父母说,这是为家族好,年长的宫女说,多多少少都为自己,后半生有个伴。你看,旁人为我们立下规矩多多,还偏要谆谆教诲。我记得当初我第一次见保太后,保太后便居高临下地看着我,说后宫不可干政。真好笑,如果不能够干政,我们还来后宫做什么。”

看薛芷讲这些话时一脸轻蔑妖娆,偏又豪直得很,陆昭心中到底是认同的,也笑了起来。薛芷便望过来看她,看她目光幽暗,唇角轻轻牵着,顺着一枚莹莹的颚骨带出强劲的蔑视感,她便知道,她们两人都会喜欢对方的。

嫣婉拣遍了地上的梅花,一股脑地兜在衣摆里,飞一般地跑到水榭处。男孩便跟在她后面,不错眼睛地望着她。嫣婉头一回见生人,并不认识陆昭,只盯着她看。小女孩虽未长成,却也看得出五官玲珑,一双眼睛与薛芷一模一样,却更深邃一些,像一只小鹿。陆昭竟比她还要拘谨,僵在那里看着小嫣婉一点一点的靠近。她第一次被一个人不带任何利的地靠近。

“这是太子妃。”男孩在嫣婉身后低声提醒着,“见过太子妃。”

嫣婉到底太年幼,不会行礼,兜着满裙的梅花,最终决定粘进母亲怀里。薛芷将女儿抱入怀,抬首向陆昭歉然一笑。嫣婉却意图将母亲的注意力拉回来,捻着衣摆的两脚,摊开一兜子梅花,竟然念了一句:“黄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是红罗。”薛芷耐心地纠正着。

然而嫣婉则呼啦啦地转起了圈,抖落一地梅花,似乎出于本能似地背诵着接下来的句子:“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女童的口音仍然含混不清,勉强可以辩出念的哪一句,然而陆昭也惊异的发现,中间那些哀伤沉重的句子,都被无声无息地跳过了。

薛芷无奈地任嫣婉疯玩,对一旁的男孩道:“真宝,你去皇后殿里看看,若无鸢还在,让她回我宫里头去取那支老山参,午饭后送到皇后宫里。”

她似知道陆昭要去皇后宫里一般,提前打点家里妹妹避开。陆昭施了一礼,算是谢过。薛芷也不再多留,两人简单地做了别,便各自往各自的目的地去了。

片刻后,薛芷回头望着远处的陆昭,拉着嫣婉的手道:“你喜欢太子妃吗?如果有一天送你去太子妃那里,你会愿意吗?”

嫣婉没有作声,只是静静地贴着薛芷的腿,道:“黄色的梅花和白色的梅花不一样。”

装有奇珍异宝的两口大箱子早已搬进了王济的书房里,每只木箱上都贴着封条,上有写明日期的笔迹以及“封存省中”等字样,在封条的最尾端,赫然印着御史台门监的红色加印。

王济和汪晟就对坐在这两口木箱之前,目光中都透露着一副了然的神色。官场上的老油子,谁都不是贪财之人,汪晟先前将账册送上了御前寻求托庇,王济这里自然也有御史台的兜底。褚潭的计谋终究是落了空。

“既然这样,那尚书令便把箱子送到御史台,一切都由他们定夺吧。”汪晟望向坐在对面的王济。

“都这个时候了,贵珰还要躲着?”王济虽然表面仍云淡风轻,内心早已对这个人嫌恶到了极点。谁不懂那些君臣的亲亲之道,汪晟必然将那些账册原封不动地交给了皇帝。如果汪晟看了账册,那就是对方镇事务插手。而汪晟不看,不管里面有多少肮脏事,皇帝都不会动他。

汪晟陪着笑道:“尚书令,都是御史,那绣衣属和御史台还是不一样的。按理说,方镇的事不归我们管。十常侍弄权,最终惹得董卓杀进来,老掉牙的故事,我们这些个阉人都不敢忘。况且箱子上已经打了御史台门监的印,我们绣衣属总不好插手吧。”

“好。既然绣衣属不把箱子送上去,那我就收下来。”王济见汪晟此时仍不肯担一丁点的风险,也懒得再给面子,“说我这个尚书令串通方镇就串通方镇吧。总比我亲自送到御史中丞跟前,让所有人说我这个尚书令对方镇察察不容要强。真到了大家领兵入都的那一天,你这个忠心不二的绣衣御史可得好好履行本职,站在皇帝身边护着驾,我们也绝不会插手!”

王济既然将箱子封存了,就是留有后手,防止皇帝以他收受贿赂之事问责。但两口箱子由谁送到御前那是大不相同。方镇给中枢大臣送礼并不少见,如果王济自己将褚潭私下送的两箱子礼物推到御史台,请求作为证据封存,那无疑是开了个坏头。各个方镇都会担心自己因为送礼而被中枢拿捏,毁谤御前,到时候王济必然会被舆论压力围攻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