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把布便宜卖了

看那群史家大佬们吃鳖, 姜蓁当然高兴,不仅当即写了日记嘲笑回去了,还非常客气的请了那几个史家大佬来宫里面谈。

【夺笋啊, 夺笋啊, 人家都躲在家里不想出门了, 非要把人家叫来。】

【笑死,这群大佬的脸色可不太好呢。】

【我真是太替他们尴尬了哈哈哈哈哈,不过我就喜欢看这种脚趾抠地的尴尬场面嘿嘿。】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平时遇不到, 没法当面出气, 但咱们可以把人拉到自己面前来开启嘲讽啊。】

几位史家大佬以为姜蓁叫他们来, 是为了耀武扬威的, 全都闷声不说话, 表情淡然, 尽量维持自己的尊严。

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 各国君王居然都不是什么好人,对自家臣子居然都那么狠, 姜蓁混在里面, 都不显得残暴了。

“今日叫你们来, 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情。”姜蓁笑容温和的夸奖道:“我觉得你们之前整理的那个名单非常有用, 想在官报上转载,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

史家大佬们不知道姜蓁在打什么主意,还有一点懵, 但能在官报上报道,对他们也有好处, 所以他们也没有拒绝, 说道:“自然是愿意的。”

“如此便好。”姜蓁顺带说道:“我还想把这群人的姓名和所犯之事刻在石碑上, 矗立在大学校门口,时时刻刻警醒诸位学生,莫要违反我姜国律法。”

史家大佬们的表情一言难尽,他们写这个名单,是用来警醒姜蓁的,谁知道姜蓁转头拿这个名单去警醒姜国的官员。

也怪卫宋郑齐四国君王不争气,他们要是有谁温和一点,愿意包容臣子,也轮不到姜蓁骄傲膨胀。

看史家大佬们不说话,姜蓁接着提醒道:“听说四国那边最近也不太平,许多官员都被革职砍头,你们一定也要记好名字,做好记录,警醒后人。”

“这是我们的职责。”史家大佬们尽量让自己的语气维持平静。

姜蓁叹气,“我真希望他们能以我为鉴,多一点宽容之心,不要弄得国内血流成河,人心惶惶。”

史家大佬们的表情都很无语,四国君王哪里是以姜蓁为鉴,他们是以姜蓁为榜样。

他们正想开口说一些规劝的话,但姜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就不想和他们聊了,非常快乐的赶客道:“行了,你们下去吧,我这儿还有一点私事要处理。”

【想说的话说完了,观众可以离场了嘿嘿。】

【什么?观众也有话说?这不重要。让他们闭嘴赶紧走吧。】

【嘿嘿近距离欣赏了一下这群史官的脸色,心情忽然就好了。】

在这件事情上丢了脸,矮了姜蓁一头,史家大佬们们回家之后,就默默的低调了起来。

姜蓁找这群史官们进宫,本来也不是为了什么大事,主要就是想把当初咽下去的那口气吐出来,但既然用犯官名单做了借口,大学那边的石碑也顺道安装了上去。

刚进大学的旁听生们,还没上多长时间的课呢,学校里就多了几个石碑。

“嘶~这是死了都还要遗臭万年啊!”

“太狠了,真的太狠了。若不是史家那伙人起头,现在各国的官员也不至于越来越难混。”

“不过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尸位素餐的官员下去了,咱们才能有机会上去,庶民想要起来,本就不容易。”

其他四国才刚开始动手,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姜国这边的草包官员确实越来越少。

尤其是这两批新任职的官员,都在大学经受过系统的教育,也在都邑这边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创意的熏陶,比起那些偏远小县官员,眼界不知道要宽到哪里去。

这群学生上任之后,搞出来的动静都不小,郑青云一去仙乐县,就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起来。

因为前任仙乐县县令,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还把农庄里的棉花种子偷偷卖了,导致今年仙乐县的棉花种子数量不够,棉花产量上不去,可其他正常运行的县,却不是这样。

姜蓁已经大力推广棉花两年了,今年棉花的产量肯定会暴增。

棉花不止可以填充衣物做棉袄,也可以织布做成棉布,从棉花到棉布,需要经过去籽、纺线……

轧花机和织机,以后定然会成为极其畅销的产品。

郑青云发现县内的土地贫瘠,靠土地填饱肚子没问题,但想要靠土地发家致富,难度很大,所以她就打了弯道超车的主意,不卖棉花,卖轧花机和织机。

反正仙乐县临近水泥路,交通便利,这头两年,织机的生意肯定好做。

今年的棉花种子还没种下去呢,郑青云就收拢了县里的木匠,开始做准备工作。

“这织机怎么和我们家里用的不一样?”仙乐县的匠人发出了自己的疑惑,然后尴尬的说道:“大人,你说的那些东西,我们都没做过。”

知识的传播速度本就慢,郑青云想要接收新知识,都要千里迢迢跑到姜国都邑来。

哪怕都邑的织机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花样,仙乐县底层的百姓依旧什么都不知道。

郑青云也不是什么端架子的人,作坊里的工匠有什么不懂的东西,她都尽力解答。

“你们都是有基础的老匠人,做这些东西不难的,相比以前的织机,只需要需要调整一下轴间距,梭子大小……”

一批人在山上伐木、种树,一批人处理木材,按批次用窑烘干或是自然风干……织机作坊在郑青云的指挥下忙得团团转。

今年的棉花还没到收获的季节,所以第一批织机和飞梭之类的东西,全都便宜了仙乐县里的百姓。

普通家庭的女子,每日都会在家里织布,但这个新织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织布的效率。

郑青云忙活了一通,还没尝到卖轧花机和织机的甜头,就已经让县内麻布的产量增加了。

“这都邑传来的新织机就是好用,明年家里可以多种一点麻……”

虽然她们是辛苦织布的人,但织出来的布却舍不得穿到自己身上,除了留下交税的布匹,剩下的全都准备卖掉。

仙乐县通了水泥路,商贾路过这里也会来歇脚,走的时候,仙乐县的布匹就会被顺道捎走。

布匹可以当成货币来用,贵族爱囤布,商贾也一样。

卖布的同时,郑青云也会向大家推荐作坊里的新织机。

“仙乐县的织机和都邑的织机比起来,差不少啊。”商贾虽然心动但也挑剔。

郑青云反问:“都邑作坊产的织机倒是好,甚至还有水力纺纱机,但你们买得着吗?”

各国有名的的大商贾在姜蓁名下的作坊买货都得看运气,更别说其他商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