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杂交育种

给在场的官员们画完了大饼, 姜蓁后面又说道:“你们在都邑学到了那么多东西,定然是要回老家大干一场的。要是隔壁县带着百姓大干特干,过了个丰收的一年, 你们自己没做出成绩来, 面子上也不好看, 是吧?”

不止是面子的问题,还有来自姜蓁和县令县丞之类上级官员的压力。

县令派你来学习,就指望你回去能带父老乡亲们升官发财,要什么都不干, 还真说不过去。

面对未来的重担, 在场官员的面色都凝重了起来。

姜蓁笑了笑, 安抚道:“你们不要紧张, 咱们不跟别人比, 只跟自己比, 只要有进步, 就算成功。”

被姜蓁灌了口鸡汤,大家的面色也不见放松。话是这么说的, 但不跟别人比是不可能的。

万一自己做错了, 他们顶头的县令, 说不定就会唠叨‘你看隔壁县的农官怎样怎样……’, 光是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我国不愧是内卷大国,原来在阿蓁他们这个时代,就已经卷得这么厉害了。】

【不卷不行啊, 你我躺平最多就是当个废物,这个时代玩躺平, 可能真会变成一具尸体。】

姚春没姜蓁说话那么委婉, 直白的说道:“庄稼牲畜最不容易伺候, 不管是病虫害,还是恶劣天气,都能让庄稼颗粒无收。若是全国都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不是你的错,若就你一个县出问题,那就是你的问题!”

这话没那么好听,但也是事实。

姜蓁和姚春花费大量的物力和精力,是对这些农官们给予了众望的。

就姜国现在这两三百万人口,没有后世一个市的人多。一个县两三万人,和一个大学城没差别。人口少,科技落后,思想也落后,比当初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差远了。

姜蓁就算想模仿农村合作社,集中力量办事,也发展不到各乡。

生产工具不足,粮种不够高产,百姓就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土地上,开更多的荒地,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太多的人离开土地,去各种作坊里干活,最后就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粮价飙升,作坊里干活挣来的钱,还不够买口粮,对姜国的经济反倒是一种坏的影响。

在没搞到高产粮种,让姜国的粮食产量能有本质提升的时候,姜蓁不敢让百姓离开土地,只能吸收整个县的的剩余劳动力搞大规模养殖和种植。

【靠地吃饭,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姜国的起飞之路艰难啊!】

【别说大河两岸的老百姓渴望治理水患,我也想让陈冬赶紧修大坝。老祖宗们种了几千年的地,种田都刻进我基因里了。】

【你们也就是说说,真让你们干活,溜得比谁都快。姚春好歹是农师,正经的官员,但你们看她的手,除了有生过冻疮的紫色斑块,手上还有各种细小的伤痕。】

【这样的伤口,连陈冬都没有,还是姚春做人太实在。】

陈冬再怎么也是个读书人,关键的时候能拉下面子干活,但平时他的逼格还是维持得很好的。

姚春从小就做惯了农活,她父亲不过是个亭长,要养好几个孩子,所以每个孩子从懂事起,就要为家里忙碌。

姚春最开始不过是去蓝河县的农庄干活,补贴家用,被姜蓁一路提拔上来,心里总有些怯意,姜蓁吩咐她的事,她都是亲力亲为,稍微空闲一点,就要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虽然姚春出身普通,但现在她的地位在那儿,又有真本事,农家的人都主动靠了上来,主动为她张罗,宣扬她的名声,为此她还特意来向姜蓁表过忠心,跟姜蓁主动表明,农家那群人干的事,不是她吩咐的。

看姚春现在板着一张脸训话的模样,姜蓁有些心疼的拉起她的手,关心道:“手怎么就坏成这样,我送你的那些面脂、手膏,你都没用吗?”

姚春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在用的,只是在农庄这边需要经常碰冷水,没办法。”

【不知道为什么,像姚春陈冬这样的理工男女,都过得糙。秋月郭凡这样的文科生,都过得精致。】

【倒也不能这么说,只是大家糙的地方不一样而已。姚春也很喜欢用花朵熏衣服。】

太女府是有精致的条件的,面脂、手膏、香皂、熏香……该有的东西全都有,但大家的爱好各不相同。

姚春把自己那双粗糙的手抽了回去,给那群学习的农官们留了任务,就和姜蓁闲聊了起来。

“海浪送来的东夷的织机,和农庄这边的新式织机,差得有点远,所以海浪特地向我询问,农庄的织机能不能卖。”

长宁郡守把海浪和棉花种子一起送到都邑,原本是指望海浪教太女府的人干活,但到了农庄之后,海浪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可教的,只有跟着学的份。

直播间当初提供了很多图纸,手摇式纺纱机,水力纺纱机,踏板织机,缝纫机……桑泽郡也是靠这些织机,产量才能暴增十倍。

“改进过的普通织机可以教给海浪,但水力的不行。布匹的产量一下子暴增太多,会对姜国的市场造成冲击。如果海浪要买织机,必须同意两年内不能把布卖给姜国。”姜蓁说道:“桑泽郡的布,我都让刘郡丞卖给了外国的商队。”

【是这个道理,坑谁也不能坑自己人。姜国的妇女织布也不容易。】

【先把大量便宜的布匹倾销到别国去,扰乱别国的经济。等把布匹的价格打下来了,咱们就可以开始提升姜国百姓的生活质量了嘿嘿嘿~】

【桑泽郡有大量的桑麻,又有水力纺纱机,是最适合生产布匹的地方。其他地方用普通织机,是干不过桑泽郡的。】

姜蓁不过是随姚春在农庄里走了几步,远远的就听到一阵大声的朗诵,只是姜蓁听了两秒,完全没听懂。

“这是农庄请了巫者在咒雀吗?”姜蓁问道。

“不是,是海浪在背书,她用的东夷话,大家都听不明白。”

各国的语言都有偏差,别说东夷南蛮和胡人了,一般人都听不明白。

好在直播系统比较给力,把海浪的话翻译了一部分出来。

【这翻译怎么还有乱码?】

【大致能看懂就行的,海浪应该是在背杂交育种方面的知识吧。】

【直播系统的语音包只有这个时代大国的语言,小部落的语言,能翻译一半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就是,文字能流传几千年,说话的口音可不行。】

海浪用部落常用的语言朗诵,更有助于自己记忆。

姜蓁对东夷的部族没什么想法,远远的看了一眼,就和姚春一起转了个弯,准备去试验田看庄稼。

但海浪看到人之后,就把书一收,飞快的冲了过来,热情的喊道:“太女!大棚内的棉花种子,都已经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