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这几日, 朱瞻基没有急着写文章,而是先看杨士奇和解缙他们等人的文章。他们几人不愧是有名的才子,不仅文章写的极为出色, 诗词歌赋也写的非常好。不仅如此,他们的书法也颇为出众。看他们写的文章或者诗词歌赋,是一种享受。

看了杨士奇和解缙他们不少文章后, 朱瞻基有了点心得, 这才开始写文章。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写文章, 也是他的第一篇文章,他不想随便写写。虽然杨士奇让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是他想一篇有内容的文章。

朱瞻基看了杨士奇他们以前写的文章,写都是跟国家大事有关。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升到朝廷大事, 并且写的一针见血,让人看了会不觉反省。

之前,朱棣交代过朱瞻基,让他在朝堂之事上藏拙,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他在朝堂之事上的过人聪敏, 所以, 朱瞻基不打算写朝堂之事。

朱瞻基思来思去, 决定写北京。

前段时日, 朱棣刚下旨设立北平府为第二个京师,并且北平府改为北京。

朱瞻基决定写一篇有关北京的文章,但是他不打算写北京的风土人情, 或者写北京重要地理位置。这些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 也都能从书上看到。他打算写几年前的北平守卫战。

那一年, 李景隆攻打北平府,战况非常激烈,北平府差点失守。但是,这其中的艰险和不易,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详情。

朱瞻基打算写他眼中的北平府守卫战,他要让大臣们都知道当年这场战事非常凶险艰难,完全不输给任何一场战役。最重要的是,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爹爹并不是不会带兵打仗的“废物”。

他二叔和三叔一直跟着皇爷爷打仗,立下了不少战功,这让武将们对他们很服气,但是武将们却不信服他爹爹。

朱高炽因为身子和腿脚不方便的缘故,并不能跟在朱棣身边带兵打仗,他只能留在北平府,管理和守护北平府。这就让很多人以为朱高炽在朱棣出兵过程中没有起到一点作用,觉得朱高炽占了嫡长子的便宜才会被立为太子。

别看朱高炽已被立为太子,但是朝中是有很多人不服气他这个太子殿下。当然,文臣们是支持朱高炽。一是,朱高炽是嫡长子,他理所当然被立为太子,这也是儒家一直以来遵守的规矩。二是,朱高炽性情宽厚,又精通推崇儒学,这是文臣们乐意见到的。

但是,武将们对朱高炽这个太子就不太服气,毕竟朱高炽并没有与他们并肩作战过。而一直以来跟他们出生入死的人是朱高煦和朱高燧。

在朱棣出兵过程中,朱高煦和朱高燧不仅带着武将们立下战功,还数次救了他们的性命。再说,朱高煦和朱高燧平日里对他们武将不错,经常和他们一起喝酒吃肉。再加上,朱高煦之前有意的拉拢,让他们更加偏向汉王殿下。

朱棣手下的武将们,有一部分是支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剩下的一部分没有明确的立场,他们表示只效忠朱棣,不效忠任何皇子,这些人中包括张玉和朱能。

张玉和朱能他们没有被朱高煦他们收买,但是他们暗地里是支持朱高炽。不对,准确来说,他们暗地里是支持朱瞻基的。

朱瞻基虽然还没有被册封为皇太孙,但是他深受朱棣的宠爱,又加上他是神仙下凡,又是真龙。张玉和朱能他们坚信朱瞻基日后会继承大统。

但是,朱瞻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太小了。心急的大臣们可不想等到他长大在投靠,所以他们现在提前投靠汉王殿下。

朱瞻基虽然没有上朝,也没有从他皇爷爷和爹爹那里听说朝堂的局势,但是他能猜到朝堂上的局势是什么样的,也能猜测到他爹爹的境况。

他想写北平守卫战,就是想告诉众人他爹爹并不输给二叔和三叔。

朱瞻基心里有了决定,就动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当然,他不会全篇只写他爹爹的功劳,他还要写皇祖母和他娘亲,以及每个老百姓在守卫北平府战役中的表现。

这篇文章不是短短几百字就能写好的,朱瞻基觉得他最少要写几千字。

杨士奇得知朱瞻基已经在写文章,并没有催促他写快点,而是让他慢慢写,他这个做先生的非常期待他的文章。

朱棣和徐皇后很好奇朱瞻基写的文章,想知道他写了什么,但是朱瞻基却没有告诉他们,并且表示等写好后再给他们看。

是夜,朱瞻基的梦里。

他把他刚写好的一部分内容拿给朱标过目。

朱标看得非常认真,时不时用朱砂笔把朱瞻基写得不好的地方圈了出来。

朱瞻基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书练字。

他这两年一直在努力练字,字写的越来越好了。

朱标看完朱瞻基写好的部分内容,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一番。

“瞻基,你写非常好。”

当年的北平守卫战,朱瞻基因为小,并没有亲眼目睹到激烈的战况,但是他从士兵和百姓口中,还有他听到的厮杀声中得知了一切。

他在文章里并没有写自己亲眼目睹,而是通过士兵和百姓口述,把北平守卫战的激烈状况写了下来。

看着他描写的内容,就好像北平守卫战发生在眼前。朱标看得热血沸腾的同时又非常沉重。

朱瞻基因为年幼,再加上读的书并不是很多,用词有些稚嫩和青涩,但是他的描写却非常有氛围,能把看他文章的人拉入他的文字里。

朱标指出朱瞻基文章里的几个错处,但是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用什么词来写好,他让朱瞻基自己想。

朱瞻基一点就通,瞬间明白朱标的意思,立马修改了过来。

朱标看了修改后的文章,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朱瞻基非常高兴。

第一次写文章能得到大爷爷的夸赞,对朱瞻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或者荣幸的事情。

“瞻基,你以后可以多写写民生。”

朱瞻基小脸上浮现一抹疑惑:“民生?”

“你之前不是经常跟着你爹爹去田间么,你可以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朱标神色温和地说道,“瞻基,一篇好文章能震动天下,能引起全天下人的瞩目。”

“大爷爷,你是想让我多写民生的文章,让全天下的人注意到,是吗?”

朱标摸了摸朱瞻基的小脸,温声道:“对。”

坐在一旁的朱雄英说道:“瞻基,一篇好的文章产生的影响会很大,会比你想象中要大,你可以试试。”

朱标半开玩笑地说道:“瞻基,你也可以尝试当才子。”

“才子?”朱瞻基一脸迷茫,不明大爷爷为什么要让他才子。

“对,有才名的人,他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影响力。”朱标耐心地解释道,“全天下的学子们会以他为榜样,会争先恐后地拜读他的文章,甚至会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