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元日(下)

郑二口舌发干,头顶冒汗,僵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他多年经商在外,见识足够,那些厉鬼报仇的故事听闻了不少,很相信鬼神之说,不由得当下就已开始恐惧,难道是隔壁惨死的四口冤魂来索命?

鬼怕恶人……

郑二咬咬牙,胆边升起邪火:当年就不怕你牛家,现在你们全成鬼了,我就怕了不成。要索命也该找吴恒,找我郑二做什么!

他挽起袖子,朝脚边吐了口唾沫,怒气冲冲地转身,两步走到隔壁院门外,抬起脚就踹:“装什么呢!老子不怕你!”

这一踹的力,却并未落到实处,脚刚刚碰上去,门便吱啦一声开了。

郑二好不容易积攒的气势登时就泄了一半。

看着黑黢黢的门洞,他心一横,还是朝里走了去,暗淡月色下,根本看不清什么,只能隐约瞧见屋脊房檐的轮廓,轮廓如兽脊,黑洞洞的门户像眼睛,这栋宅院如同一只兽类,在静静地窥伺闯来的陌生人。

郑二咽了一口唾沫,后悔来得莽撞,没带照明的物事。好在,在黑暗里多呆会儿也能适应光线,他渐渐看清了周遭。

院子空荡荡的,没种什么花木,也没摆什么石磨……方才让他提心吊胆的热闹声再也没有响起,难道真是自己听错了?郑二眯起眼,打量着周围,心里盘算起来,不知牛家还有什么亲眷,他们过世后,这处房屋该如何处置呢……

商人的精明让他几个思绪间便有了些想法,度量间,他紧张的心放松下来。什么冤魂厉鬼的!左右不过白骨几具,能把他这阳刚之气的大男人怎么着,还不是只能任他在家里踩来踩去,没准儿……这屋子最后还有他的份。

郑二在院里踱来踱去,越发觉得自己只是小题大做,不由得嗤笑了自己两声。他抬头看了看堂屋虚掩着的门,犹豫了几番,到底还是没敢往里进。

哼,不是他害怕,是担心看到什么没处理干净的血迹,大过年平添晦气!

郑二一甩袖子,转身就往院门口走,行了两步,却感觉脚下有些异样,似乎有踩到狗屎般的黏糊劲儿,他抬起脚,皱着眉往脚底看,果然有黑乎乎的一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他咒骂一声,想找个石头墙砖之类的蹭掉,往周边地上一看,却发现地上不知何时,全是一团团斑驳的暗色秽物。

这,这是什么?地上一直都有吗?还是方才太黑,自己没看清楚?郑二有些茫然。

他蹲下身子,去瞧自己脚边的一滩,仍辨不出那是什么,凑近了再看,隐约有腥味,并不是狗屎之类的臭味……

他用脚尖踢了踢,那团东西被踢翻,露出底下那面,似乎是个黑有白的物事。

那是一只眼睛。

“嘶——”

清清捂住手指,疼得倒吸一口凉气,刚刚她正往锅里下元宵,一个手抖,元宵溅起沸水,泼到了她手上。

裴远时用碗盛了些凉水,放在灶台上:“把手放进去泡泡,会舒服些。”

清清依言照做,从水缸中取来的水冰冰凉凉,手指的灼痛感即刻便减轻了许多。

裴远时观察着她的神色:“师姐今晚一直心不在焉,是因为那个吴恒吗?”

清清突然觉得头上有点痒,想伸手挠,但一只手在水里,一只手全是面粉,只能生生忍受,她颇有些龇牙咧嘴地道:“是……也不是,我的‘唤归’一直没有反馈,他似乎还没有什么动作。我只是在想师父如今在哪处呢。”

裴远时道:“师父临走时,说要去西昆仑,如今过了十五天,应当才到须节山地界吧。”

清清想挠痒而不得,正十分难耐,闻言惊异地看了他一眼:“你竟知道须节山?”

裴远时说:“我从前也读过几本书,师姐不必如此惊讶。”

清清赔笑道:“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世人大多知道昆仑,却很少有知道须节的,毕竟你不是道家中人……”

裴远时发问:“师姐便是道家中人吗?”

她不悦道:“为何如此发问?是嫌我不够厉害?”

裴远时摇摇头,他看着她,颇为认真地说:“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清清被问得发愣,她呆呆地看着裴远时望向她的眼睛,它们沉静得像夜晚的潭水,昏黄灯火下,又有晨星般的亮泽。

她打哈哈:“你看我身上穿的道袍,外面“小霜观”的牌匾,还有我使的那些道术,我怎么就不是道家人了?”

裴远时仍旧是把她望着,这眼神叫她心里发毛。

她结结巴巴:“你到底想问什么?”

裴远时说:“师姐和师父动辄吃肉,时时饮酒,哪里是道士的样子?”

清清松了口气,连珠炮一般反问道:“那如何才算得‘道家中人’?这个标准是你自定的还是天下人定的?如果是你定的,那我也可以定我的,如果是所谓世俗标准,那更好办了,我亦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应当倾听我的意愿……”

她摇头晃脑,口若悬河,将这些玄而又玄的问题抛还给他,巴望这石头师弟能张口结舌,少问两句了。

裴远时果然做出投降的动作:“好,好,师姐是天下第一道姑,不单能捉妖抓鬼,更通晓老庄之学,是愚弟多嘴了。”

清清将手指从水碗中拿出,随便甩了甩,便开始捞元宵,闻言,只是得意地哼哼。

元宵在沸水中翻滚,清清用笊篱捞出盛好,又去寻汤勺舀热汤,隔着腾腾热气,少年的眉目氤氲不清,她听见他说:“从前,我去过须节山。”

“哦?看来是我小看师弟的见识了。”

白胖的元宵盛在瓷碗中,挤挤挨挨。清清用了些心思,捏了三种馅儿——芝麻、红枣和鲜肉,但她并没有给三种馅儿的元宵配不同的糯米粉,每个元宵都同样的雪白圆润,仅凭外表,无法分辨是哪一种口味。

二人一通坐在桌边,裴远时似乎生了谈兴:“大概三年前,那时候我将将十岁,随家人一起去须节山游玩消夏——”

“那儿并非名胜古迹,也无绝美景致,地儿还难走,你们为啥去须节山消夏?”清清舀起一枚元宵,小口地吹气。

“因为——”裴远时也舀起一枚,“有人邀请我的父亲,似乎是多年的好友,父亲便带我们一同去了。”

这还是他第一次主动谈起家人,清清当然不肯放过刨根问底的机会:“似乎?既然是多年好友,你难道没见过,一点印象也没有吗?”

“确实没有,他们已经七八年未见了。”

清清咬了一口糯米表皮,香浓滚烫的红枣馅儿登时便流了满口,她含糊不清道:“七八年未见之后的突然邀约,也这么去了,看来的确是交往至深。”

裴远时用勺子搅着元宵,并不急着动口,只悠悠地说:“是的,那位好友在山上长住,她的确是个妙人,说往年夏天一同玩乐度夏的人不来,就来邀请我们……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她,在须节山中待的那个长夏,是我非常难忘的快活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