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 第十六章 故国故人

我在雍都住了十年,虽与伍封,与两任秦太子多有瓜葛,却从未进过秦宫。至于秦伯,唯一一次见他,还是随红药出城祭春的时候。当时隔得远,隐约只在熙攘的人群中瞧见了一个身着冕服的高大身影。

周王四十三年夏,我终于回到了雍都。

自四儿上一次随我离秦赴晋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这五年里,四儿从一个梳着双总角的懵懂少女变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在晋国,她虽有我,有于安,可她心里始终惦念着自己的故土。当她远远地望见雍城饱经风霜的老城门,当她听到身旁满耳熟悉的乡音时,抱着孩子的她竟高兴得落了泪。

当年连半句晋语都不会说的她,毅然决定随我离秦赴晋,这抉择背后的割舍与牺牲,直到今日看见她腮旁的两行泪水时,我才算真正明了。

这些年,我亏欠四儿的何止一顿鞭刑。

迈进城门,早有秦宫里派来的马车候在一旁。马车旁的符舒多年未见已蓄了长须,他见到我们也来不及寒暄,急匆匆行了一礼就招呼我们上了马车。御车的人长吆一声,道旁的行人们便纷纷往两旁闪去,为疾驰的马车让出了一条直通秦宫的大道。

我在雍都住了十年,虽与伍封,与两任秦太子多有瓜葛,却从未进过秦宫。至于秦伯,唯一一次见他,还是随红药出城祭春的时候。当时隔得远,隐约只在熙攘的人群中瞧见了一个身着冕服的高大身影。

符舒骑马在前,轺车紧随其后,秦宫内城大门在我面前次第而开。

当秦宫的正寝大殿显露在我们面前时,四儿怀里东张西望的董石突然指着巍峨宫殿的屋顶高喊了一声:“阿娘——屋顶上有个人!”

“嘘——”四儿慌忙捂住了董石的嘴。

我顺着董石的视线抬头朝半空中望去,但见一人身着朝服,立在百尺屋檐之上,面朝北方抖出了一件巨大的精绣日月山川的墨色褒衣。风猎猎,褒衣招展,那人对天大声哭喊:“皋9——伯复也——伯复也——伯复也——”

面北招魂,魂兮归去。

褒衣落地,符舒下马,御人停车,秦宫之中众人皆伏,哭声震天。

周王四十三年,仲夏,秦伯薨。天子赐谥为“悼”,是为秦悼公。

一夜之间,雍都上下一片缟素,贵族黎庶为感君恩,皆着丧服。

我做了秦国十年的子民,原也想披麻衣,戴衰冠,入殿吊唁先君,但符舒却直接命人将我和四儿送进了秦宫后寝的一间小院。

奠基,报丧,吊唁,小殓,大殓……丧礼繁复,礼数众多,我在秦宫一住数日,竟没有见到公子利半面。

这五年里,伍封受命为帅,又兼任军中威垒之职。秦伯大丧之时,伍封正在西面驻军之地督造营建新城,虽闻君丧,亦抽不出身回雍吊唁。将军府中,秦牯病重,四儿自悼公逝后七日就带着孩子出宫住到了将军府。

空荡荡的秦宫小院里,我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方起,午后又枕着院中鼓噪的蝉声再睡一觉。一旦晋国的事、无恤的事浮上心头,便冲到院中洒扫,舞剑,洗衣,把能想到的事通通做一遍,只求累了就好。累了,就又能睡了。

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大半月,也不知是哪一日起,只要太阳一爬上院中那棵梧桐树,就会有一队寺人敲开我的房门,两人抬着坚冰,一人捧着书简,另一人抱着红漆大盒。

夏日炎炎,坚冰三尺见方,一入房中便能驱散满屋暑气。书简每日只有两卷,但所载之事从蜀国巫女制荼的手记,到楚国南香馆调香的秘方;从郑国蜜汁干果的做法,到齐国衣料染色的新方;诸般记录,极尽新奇。而那只楚国式样的鸾鸟衔枝纹红漆大盒里则装满了书简所述之方所需的一应物什。

从此后,调香,弄膏,染布,制荼,失败了重来,成功了竟也能叫我欢喜一阵。于是乎,日子眨眼而过。

八月,秦国的秋天来了。阴了几日,下了几场大雨,满院的蝉声便散尽了,只余下一地黄黄绿绿的梧桐残叶。四儿带董石入宫看我,并告诉我,几天前晋国来吊唁悼公的队伍已经回去了。智氏派了世子智颜来,赵氏派了赵鞅嫡出的六子,晋侯没有召我回绛,赵无恤依旧每日有信送来将军府。

我点头默默听着,四儿见我的脸色比前月里好看了些,终于忍不住问:“他的信你真的不看吗?邮驿的行夫每日来府里送信,老问我有没有回信要送。”

“看了也无话可回,就索性不要看了。”我抱着董石,将自己新制的果脯塞进他腰间的佩囊。

“不看也好,总不过是些哄骗你回去的话。对了,齐国那边昨天也送来了一卷书信,还指明要我转交给你。”四儿从包袱里拿出一卷竹简递给我,简上有木检、泥封,却无写信人的标记。我起身取来木槌敲开泥封,一展竹条便看到了阿素娟秀的笔迹。

阿素在信上恭喜我终于斩断情丝离开了晋国,又邀我悼公丧礼过后到齐国与她一聚。竹简末端另有三列小字,笔迹与阿素不同,行文也颇不“正经”,说什么我将来若是嫁了秦伯生了女儿,定要留一个等他齐国陈氏来求娶,到时,我挑谁为婿,他便立谁为嗣。想想这样的话,除了陈盘也没有其他人会说了。

看完书信,我忽然觉得好笑,怎么我离开无恤,所有人就皆大欢喜了?我留在秦国,姮雅高兴,史墨高兴,四儿高兴,赵鞅约莫也高兴。如今,就连齐国人也非要来插上一脚,特别写信告诉我,他们也高兴。众乐乐,独哀戚,除了苦笑,我还能做什么。

子为父守孝,为期三年,不可饮酒,不可闻乐,不可亲近女眷。公子利至今未来见我,显然是将我归于女眷之流了。可他不见我,晋侯又不召我回晋,难道我要一直住在秦宫吗?若没有药人之事,我如今住在哪里都是无妨的,可现在眼见端木赐为孔丘守丧之期将到,我已经火急火燎想去一趟鲁国,找一找当年为智瑶另筑密室的人。

“这是我新缝的佩囊,里面装了安眠香,你带回去交给你家君上,让他入夜后放在枕边即可安睡。还有这罐药盐,每日食粥可以挑一点儿放在粥里。”我将一只素麻做的香囊、一罐新制的药盐交给来送书的寺人,又托他明日送书时再给我带一条祛寒的毛毡来。

寺人允诺,行礼退下。

我坐在案几后,翻开了今日新送来的竹简。这竹简之上没有缀言,只简简单单写了一首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