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第2/3页)

“有意思,有趣。”张厚眼睛一亮,哈哈一笑,“若是我中了状元,你从此以后要对我言听计从,我向东,你不能向西。若是你中了状元,我要拜你为师,然后滚回老家,再苦读三年,从新再来。”

“我中了状元,就由我说了算,你说了不行。”沈包成功地转移了张厚的注意力,又让张厚不知不觉跳进了他挖的坑,不由暗喜,“你敢不敢赌上一赌?”

“怎么不敢?反正你中不了状元。”张厚嘴角泛起轻视的冷笑,“今年的主考官不管是杨学生还是文尚书,状元非我莫属。说,你要是中了状元,我要怎样?”

“我中了状元,你从此以后要对我言听计从,我向西,你不能向东。”沈包有意学张厚的话,还特意加深了语气,阴阳怪气之余,又有几分调侃,“张兄,若是没有必中状元的底气也就算了,不必勉强。你的状元袍我穿上也很合身,花了多少银子?我加倍酬谢。”

张厚怒极反笑,双手背在身后,仰天一笑,夺门而出:“我会考不中状元?笑话,天大的笑话!就依你,若你中了状元,你说什么我便听什么,怕你不成?”

望着张厚义无反顾的身影,沈包哈哈大笑:“夏兄,张兄固执起来,还真是有几分可爱。”

夏祥却笑不出来,微有几分忧虑和不安:“沈兄,你不觉得张兄有时过于偏执了么?以他过于自负的性格,还有悬空题字毫不在意自身安危的固执,他日后若是掌权,必定会党同伐异!”

“我看未必。”沈包摇头一笑,“夏兄过于偏见了,张兄虽固执,却并不顽固。虽自负,却不自大。我倒是很欣赏他敢于悬空题字之举,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一心认定可以高中状元的自信,是对自己才学的认可。张兄如此有趣,怎会党同伐异?不会,肯定不会的。”

夏祥默然一笑,不再多说什么,争论无济于事,不如沉默,他抬头望向了窗外。

沈包借口要温习功课,告辞而去,夏祥也没挽留。

全有客栈既不如好景常在的客栈舒适宽大奢华,也不如好景常在的客栈宽阔,但有一点,全有客栈年深日久,院中有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以及斑驳的苔藓和长得到处都是爬山虎,在盛夏将过初秋即至的时候,营造出安静而岁月静好的氛围。

夏祥的目光停留在院中最高大的梧桐树上。

梧桐树是上京最常见的树种,到处可见。和榆树、槐树以及柳树一起,是北方树种。梧桐宽大的树叶遮天蔽日,为院子洒落了清凉。树上的知了在卖力地嘶鸣,夏天一过,秋天的露水一起,知了的生命就到了尽头。

此时是知了们生命最后的狂欢。

夏祥眼神迷茫,想起了和李鼎善、肖葭的初识,想起仓皇逃离中山村,想起进京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恍如隔世。也不知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母亲是否安好?李鼎善和肖葭又去了何处?还有夏来和夏去是否安然无恙?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无数变故接踵而至,夏祥还能如此镇静,还能安心考试,已经很是了得了。若是让张厚和沈包知道他的经历,或许会叹服他的从容不迫。

夏祥并不知道三王爷为何要对李鼎善赶尽杀绝,也不清楚李鼎善因何事而被三王爷所不容,但他可以猜到的是,三王爷正在密谋继位。

三王爷想要继承大宝,大王爷、四王爷和五王爷肯定也不会甘心。为争皇位,兄弟相残父子相争之事,屡见不鲜,何况现今皇上膝下无子,谁可继承皇位,全在皇上一念之间。

若是皇上病好,继位之争就又会是另一番情形了。夏祥也没有想到,他本是出自好心,为帮曹用果治病而想出了药床药椅,金甲却期待药床药椅若是有效,他要献给皇上。药床药椅是否真有奇效,夏祥心中没底。他对医术只能说是粗通,并不精通,更是远不如金甲是大师境界。但不管药床药椅是好是坏,于他而言,都不是好事。

药床药椅若是无效,皇上震怒之下,必会降罪于金甲。金甲必然会说出药床药椅是他的杰作,他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帝王一怒,伏尸千里,他小命难保。

药床药椅若是有效,皇上得以康复,继续执掌江山,皇上高兴之下,必会重赏。他得了赏赐自是好事,却会因此被三王爷以及其他有心继承皇位的王爷所不喜。皇上四十有余,再在位十年也并非没有可能。几位王爷之中,大王爷年近五旬,怕是等不了十年之久。三王爷小皇上几岁,十年之后,也将近五旬,时日不多。四王爷二十八岁,五王爷最小,二十二岁,是以若是皇上再有十年天命,可以继承皇位的王爷就只剩下了四王爷和五王爷最为合适。

话虽如此,但若能为皇上治病,夏祥自然愿意,才不会顾忌他人心中所想。不过事情多想上一想总归没有坏处,凡事多些谋算,也有利于走好下一步,就如他想认识好景常在小娘子,其实并非是为了赚钱,他虽不轻商,志向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富甲天下。

夏祥是为了肖葭。

肖葭有经商之能,相处三年多来,夏祥很是佩服肖葭的聪明伶俐。母亲一人靠种田和洗衣养家,李鼎善和肖葭来后,家中更是拮据,举步维艰。虽有夏来夏去所交学费以补贴家用,却还是不够。肖葭就想了一个法子,她帮村中人修补、修改首饰,母亲帮村中人修补衣服。

谁也没有想到肖葭一介女流之辈,居然会修补、修改首饰的手艺。这还不算,她手艺精巧,还别具心思,可以将款式陈旧的首饰改成新颖别致的款式,还可以将破落损坏的首饰修补完好,再焕然一新。一时,上门者络绎不绝。

若只是如此,也只是因为肖葭有手艺而非经商头脑。让人叫绝的是,肖葭为人修补、修改首饰,并不收取费用,而是以粮食、布匹或是其他生活用具代替,以物易物。村民本来收入不高,不舍得花钱,却对自家出产的粮食、布匹和生活用具并不吝啬,是以肖葭此举不但为她带来了无数生意,也为她赢得了名声。

粮食自不用说,交由母亲家用即可。布匹和生活用品,肖葭和母亲一起,将布匹制作成衣服,生活用品稍作加工,然后让人拿到县城售卖。虽赚钱不多,却也是多了一项收入,足够维持生计了。

此事让夏祥对肖葭的经商头脑有了认识,也因此认定,肖葭日后必定可以在经商之上大有作为。一进京城,他见识了好景常在无处不在的客栈、茶肆、酒楼,等等,立时想起好景常在的主人是一位小娘子,肖葭也未必比她差上多少。